2020 | 深圳市公厕革命系列建筑Shenzhen public toilets+ 查看更多
2020 | 深圳市公厕革命系列建筑
Shenzhen public toilets
+ 查看更多
地点:中国深圳
类型:公共建筑 公共厕所
建筑面积:50-180 m²
时间: 2020至今
类型:公共建筑 公共厕所
建筑面积:50-180 m²
时间: 2020至今
状态: 施工图深化阶段
设计团队:舒赛、钟爱红、周一、张凌霄、骏翔、赵晓旭、曾浩、戴乔奇
业主: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设计团队:舒赛、钟爱红、周一、张凌霄、骏翔、赵晓旭、曾浩、戴乔奇
业主: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合作方: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深圳市园博园处于南山区中心区域,7个公厕均匀分布在园区内,此次7个公厕项目要求为1个新建,4个拆除重建,2个改造设计;此外公厕革命还包括深圳湾流花山公厕的新建,共8个公厕(湖边公厕场地改动)。
场地拥有山地、丘陵、湖泊、崖谷、平原等丰富的地貌,9个公厕的项目用地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而深圳市公厕革命项目进行2年来推出了大量的新方案,考虑到设计和施工效率,大部分为标准化模块的变形。
因地制宜:面对百花园如此丰富多变的自然环境,我们选择因地制宜的让建筑在每个不同的场地里变得更加敏感和融洽,而不是强行套用某个标准的模式。
日常的诗意:借助空间设计让“上厕所”这件事不仅仅是满足日常生理需要,也可以产生壹点小惊喜。美的瞬间可以改变人们对于公厕的固有观念,变得更加关心和爱惜城市公共设施,这也是公厕革命的意义所在。
为了提高剧场公厕的可达性,方案利用场地与百步云梯的高差,通过架空连桥的方式使行人直达新建公厕的屋面,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如厕的捷径。
建筑就像一片叶子轻轻的飘落到山坡上。弯曲的屋面轮廓自然而然的避开了场地上的珍贵植被点位,同时屋面顺应攀高的山势在东北角微微上扬,最大程度的保护了现状山体的地貌和植被生态。而屋面上扬的东北角同时也变成了一个被层层林木环绕,可观剧场和映翠湖的观景休闲小看台。
剧场公厕的平面布局顺应现有山坡挡土墙的边界,适当向西侧扩建。洗手区、补妆区和等候区都布置在了挑檐下的开敞区域,环绕楼梯采光口布置。男女厕围墙与屋顶脱离,开口空间把山体景观借到了室内,为如厕体验创造了独特的山野之趣。
为了适应场地原始自然的氛围,建筑屋面采用了白色清水混凝土涂层饰面,公厕围墙保留了木模板的纹理做为饰面层。地面的饰面层采用深色剖光水磨石一体成型,公厕内部隔板及座椅面层都使用了木饰面树脂板。
生态公厕
Ecological toilet
生态公厕位于园博园区中部区域右侧,被丰富的树林和植被环绕,地势较低,通过两条步行小路和台阶与远处的主路连接。
根据现场情况,在生态公厕的设计中引入了玻璃砖作为外墙隔断与采光窗,以此打破了原有封闭内向空间的性质。新建卫生间均采用了简洁的银灰色标准化隔板系统,以保持室内空间的整洁与紧凑。
通过新老建筑元素之间的对话,室内外空间之间的交流,生态厕所一方面延续了此处特定场所记忆,又打造了一个室外桃园般的休憩场所。
生态公厕在保留原始屋面和柱体的情况下,对于厕位做了重新规划,提高女卫面积的同时也通过调整男卫朝向适应原始结构开间尺寸,并且在西侧挪出了一条外廊休息区和入口一侧的空地扩建了母婴室。
建筑色彩上,结构和屋顶保持了原有的暖色调,与周围的自然绿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温馨的休憩空间;新建卫生间的浅灰与白色构件营造了简洁明了的卫生空间且均采用了简洁的香槟金色隔板系统,以保持室内空间的整洁与温馨;地面采用深灰色水磨石,营造了一个室内外相互流动的连续空间。
东区公厕
Ecological toilet
东区公厕位于传统建筑展示片区,设计试图以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空间形式进行重新表达。“四水归堂”是传统民居独有的平面布局方式,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
建筑以半透明的玻璃砖材质作为男女厕所外墙,在维持厕所区域私密性的同时,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也得以渗透到室内,营造自然闲适的空间氛围,光影摇曳。倒置的四坡顶聚焦于轴线上的庭院空间,中心低四周高,形成“四水归堂”的空间格局。同时建筑朝四个方向自然打开,人们的视线也将由吊顶斜坡缓缓引向周围的景观,半透明的玻璃砖引入自然,模糊室内外界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彰显场地被自然包裹的特征。
平面三开间的布局顺应现有场地的对称特征,在轴线上布置庭院作为等候休息空间,巧妙地划分男女厕功能分区,同时延续了场地南侧与北侧的公园景观。
北区公厕
North District toilet
北区公厕场地位于园博园西北侧的坡地上,一半架空,西北侧有的良好视野。在北区公厕的设计中,力求从场地出发,应对场地问题,激活场地潜力,保留周边植被,让公厕的使用者仿佛置身于森林之间,可以在入厕的时更好的欣赏园博园的自然美景。
平面三开间的布局顺应现有场地的对称特征,在轴线上布置庭院作为等候休息空间,巧妙地划分男女厕功能分区,同时延续了场地南侧与北侧的公园景观。
为最大限度利用场地优势与机会,本设计将北区公厕重新设计为一个观景台与公厕的结合体。公厕功能被拆分成两个体量,男厕和女厕组合成一个体量朝向景观面开敞,并营造出一个下沉式观景平台。为避免北侧楼房的视线干扰,男女厕体量微微转向北侧以保证隐私,并获得更好的视野。坡上的高差使得人可以置身于树冠之中,零距离与自然接触。
另一个体量,第三卫、母婴室与办公室朝向入口侧南侧。南侧体量拉长将场地东侧的变电站遮挡起来,使入口方向有了一个更美观的、完整的立面。两片钢屋顶轻盈的架在两个体量上,交错排布的屋顶使得整个厕所拥有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南苑公厕
Nanyuan toilet
花卉馆公厕
Flower house toilet
东南区公厕
Southeast district toilet
公厕流线与庭院流线无缝对接,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材料与庭院适当的创造了反差。高低错落半透明的盒子掩映在自然之中。现状植被被利用做为公厕的景观来观赏。打散的小尺度公厕与现状庭院和睦相处。磨砂U型玻璃创造了沐浴在自然之中的入厕体验。
本项目有扩建内容,原基地面积无法承载需求。原公厕所在位置严重遮挡后部园林景观。并且体量过大,形象突兀,与周边园林景观极不协调。南侧水上通廊被建筑打断,步行流线不通畅。
根据以上的现状问题做出解决方案,选择现状空地,来进行功能布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优化场地关系。通过调整建筑空间关系,建筑错动摆放,东侧园林景观渗透到建筑中,延续到西侧庭院内,建筑与景观融合到一起,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于林间。对建筑体量的化整为零,打通水上廊道的路径,与园林形成环路,加强了内部的交通联系。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似在林中穿行,给人曲径通幽,移步易景的空间感受。
流花山公厕
Liuhua mountain toilet
映翠湖公厕
YingCui Lake toilet